去年上塔塔加拍灰林鴞找了一個晚上只拍了30幾張而且成功張數只是個位數

今年刻意選個下過午後雷陣雨的天氣上山,果然鳥況比較好不過拍得太多也煩惱,挑照片變得有些難了~

貓頭鷹是夜行性動物,想要在白天遇到牠們的機會實在太少,晚上又受限於光線因素想要拍好真的有些難度,

塔塔加灰林鴞喜歡站在公路旁的反光板或是交通號誌上,乘機獵取在水溝內活動的老鼠青蛙,

因為這個習性也讓我們有機會發現牠們,拍攝到牠們神秘的身影~

 

 

 

#1

灰林鴞-1202 

#2

灰林鴞-1030

#3

灰林鴞1-1037

#4

灰林鴞-0147

#5

灰林鴞-0184

#6

灰林鴞-1049

#7

灰林鴞-1047

#8

灰林鴞-1037

#9

灰林鴞-0988

#10

灰林鴞-0939

#11

灰林鴞-0863

#12

灰林鴞-0844

#13

灰林鴞-0835

#14

灰林鴞-0801

#15

灰林鴞-0796

#16

灰林鴞-0772

#17

灰林鴞-0768

灰林鴞是一種壯健的鳥,體長37-43厘米,翼展達81-96厘米。頭大而且圓,沒有耳狀羽,圍繞雙眼的面盤較為扁平。

灰林鴞是兩性異形的,雌鳥比雄鳥長5%及重25%。
同多數貓頭鷹一樣,由於灰林鴞的羽毛表面較軟,因此飛行時幾乎沒有聲音。

灰林鴞的眼睛在頭部的正面,兩眼的視覺範圍重疊了50-70%,因此其立體視覺比日間出沒的猛禽更好。

灰林鴞的眼睛很大,呈管狀,視網膜上僅有一個中央窩,同許多夜行性的貓頭鷹一樣,

灰林鴞僅有視桿細胞而沒有視錐細胞,因此擁有很好的夜視能力。

灰林鴞的視網膜上每平方毫米約有56000個視桿細胞,以前以為它可以看到紅外線的部份,

但其實它的視覺敏感度與人類的差不多,已經達至陸生脊椎動物視網膜解析度的極限。

灰林鴞的兩隻耳朵有不同的結構,分佈位置不對稱,用以加強聽覺定位。

頭顱骨內的管道連接著鼓膜,兩耳的聲音會於不同時間到達鼓膜,令牠可以判斷聲音的來源。

一般左耳孔較右耳孔高及向下傾斜,有助於增強對由下而來的聲音的敏感度。

兩個耳孔都是覆蓋在面盤的羽毛下,這些羽毛輕軟細密,可以讓聲音穿透,還有皮膚亦可以控制這些羽毛

耳朵的內結構有大量的聽覺神經元,令灰林鴞可以聽到低頻率的聲音,如獵物因在草叢中移動所造成的震動。

灰林鴞的聽覺比人類的強10倍,可以只憑聽覺在夜間獵食。(資料來源維基百科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綠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5) 人氣()